中央研究院正臨多事之秋,除了院長的浩鼎案外,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李文雄主任連三任,月薪約40萬等問題,再次浮上檯面,74歲的公務人員還想再做下去?還在搞連署支持?這些「高級」知識分子總是利用台灣人善良的一面,還有根深蒂固「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」的思維,認為學術上有較高的成績就應該擁有管理的支配權。

事實上他們認為的學術成就不就是人力與資源所堆積出來的?有數十位博士後研究員幫忙寫論文,當然會有很多的產出,也不會有人質疑其學術價值,但台灣的環境需要這些嗎?



if (typeof (ONEAD) !== "undefined") { 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 ONEAD.cmd.push(function () { ONEAD_slot('div-inread-ad', 'inread'); }); } 水塔濾水器

一個擁有豐沛資源的良善管理者,不是將自己的專長無限的擴充,而是要考慮整個大環境的需求,生物多樣性中心應該對於台灣環境、生態與物種資源永續有更多的關懷。過去中研院院慶時動物研究所的展覽與演講總是最吸引人的地方,現在的生物多樣性中心卻把動物標本往外推,集中資源進行分生實驗與複雜的數學運算,生產出一篇篇冷冷的科學文獻。台灣的生態面臨環境變遷的窘境,許多生物也悄悄的消失,一個只會發表科學文章而漠視生態的中心主任,適任嗎?

翁啟惠與李文雄都是不放棄美國籍的機會主義者,在國際上不斷的擷取資源來壯大自己的研究,他們在學術領域內都有相當的成就,但在其他方面就很有爭議了,對過濾器選擇濾水器選擇外聲稱放棄美國高薪回台灣擔任主任,但實際上卻未曾放棄芝加哥大學的頭銜,得到巴仁獎與孟德爾獎章都是以芝加哥大學教授領獎;在中研院內應該要培育年輕學者,卻以國際化為名、壯大自己為實,晉用許多年輕的外國學者,而台灣的博士早就被棄之門外,這些外國人對台灣環境會關懷嗎?

缺乏良知與人文素養的學者,縱然有極高的學術成就,「功過相抵」後還剩下些什麼?可能只剩下幾棟加州豪宅與幾篇「重要」的科學文獻吧!全球環境變遷造成物種的消失、空氣與環境的汙染問題、極端氣候對人生活環境的衝擊……等,都是未來台灣在生態環境上即將面臨的挑戰,這些都不是實驗室的分生實驗可以解決的。台灣迫切需要培養年輕學者從事生物多樣性基礎研究,這才是成立生物多樣性中心的宗旨。

翁啟惠事件或許帶給民眾一些省思,中研院未來的領導者應該秉持在道德操守與學術卓越兼備下,不該享有超出其專業領域的光環,大家也必須學習不要神化諾貝爾獎得主,更不容許院士們自肥,畢竟科學研究也只是一份良心工作而已。(作者為中央研究院退休研究員)

(中國時報)





if (typeof (ONEAD) !== "undefined") {

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

ONEAD.cmd.push(function () {

ONEAD_slot('div-mobile-inread', 'mobile-inread');

});

}



E66691EFDB4533AF
arrow
arrow

    vincenteddt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